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甲下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2)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1005 
課程識別碼
305 101A2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先修科目:社會學甲上(適用本系學士班學生)。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是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選定的教材是翻譯後的中文課本,內容涵蓋一般社會學會討論的主題,社會學的學習脫離學習者的生活世界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會增加對社會學知識的疏離,因此另外一部份的指定閱讀教材完全以代表性的臺灣當代社會學者對於不同社會學主題的研究成果為主,藉此去了解社會學者是如何分析社會現象。當然也希望同學了解自己的社會後,再逐漸建立起寬廣的全球視野,這兩種教材的組合,就是冀望在地的與全球的觀點能夠適當的結合起來。上課所選讀的研究論文知識深度比起一般社會學教科書的內容要高,對於同學的要求不在於全部理解論文的理論或是研究方法,而是期望同學能夠掌握論文主要的論點。由於最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的研究累積不少成果,每個主題除了指定閱讀的論文外,還會列舉出相關且值得品味的文章或專書,同學如果有興趣可以規劃時間閱讀更多的素材。

課程進行的方式是由老師講授中文教科書與研究論文主要的論點與研究發現,上課有時會有的討論時段,修課的同學必須要對指定閱讀教材進行討論。社會學的學習是必須要藉由講授、課前閱讀與討論來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上課內容的講義,原則上我會在前一天放置在本課程網頁請同學自行下載。(https://ceiba.ntu.edu.tw/962sociology/)。本學期的課程前兩週將繼續上個學期從社會階層開始的社會分類討論,然後接著討論不同類型的社會制度,最後要介紹的主題是有關社會(改革運動)與變遷的議題。整體來說,下學期是屬於鉅視面的分析。

本課學期有一個關於理想教育制度設計的作業,透過指定的主題同學走出教室,實際觀察整個社會現象的發展與運作,並紀錄觀察的心得,對於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開始累積當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藝,同時可以理論和實作連結,發展出理解台灣社會視角。詳細的作業內容將在上課時發給同學。 

課程目標
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 
課程要求
成績評定方式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上課與作業小組討論的參與討論的表現(10%);第二部份是一份學期作業的成績(20%),報告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期中考試(30%)與期末考(40%)。按時繳交的作業報告經助教評分後,同學可以再進行修正,然後再重新評分。大學的學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規劃,對於那些希望投入更多時間利用這一學期奠定紮實社會學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各週所推薦的專書,閱讀後撰寫讀書心得交給老師,經過評閱後,將可增加學期總成績的分數,但是加分最多不超過10且加分後總分不得超過100分,這個額外分數是每位同學都有權利使用的選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4:00~15: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30% 
 
2. 
期末考 
40% 
 
3. 
課堂與作業小組討論 
10% 
 
4. 
作業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b>族群與種族</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章。<br>
*王甫昌 (1992)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見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台北:業強。 
第2週
2/26  <b>性別</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一章<br>
*黃淑玲 (2003) 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臺灣社會學5: 73-172。 
第3週
3/04  <b>家庭制度</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二章<br>
*張晉芬、李奕慧 (2007) 「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9(2): 203-229。 
第4週
3/11  <b>教育制度Ⅰ</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三章<br>
*謝小芩 (1992) 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科會研究彙刊之三:人文及社會科學 2(2): 179-201。 
第5週
3/18  <b>教育制度Ⅱ</b>(發放並說明本學期作業內容)<br>
*潘幸玫 (2006) 學校評量系統、知識類別與社會階層繁衍-台灣中部一所國小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63:95-141。 
第6週
3/25  <b>宗教制度(祭祀圈)</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四章<br>
*林美容 (1986) 從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2:53-114。<br>
<font color=ff0000>繳交作業Part A,作業小組討論,第三與第四節為小組討論時間,完成小組討論結論報告 
第7週
4/01  <b>宗教制度、醫療制度</b><font color=ff0000>繳交作業Part B</font><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五章<br>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第8週
4/08  <b>醫療制度</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五章<br>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第9週
4/15  <b>期中考試</b> 
第10週
4/22  <b>經濟生活與正式組織</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八章(頁207-220)<br>
*陳東升 (2008) 積體網路: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群學。 
第11週
4/29  <b>經濟生活與生產勞動</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六章<br>
*謝國雄 (1992) 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37-160
 
第12週
5/06  <b>政治生活與社會(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十七章<br>
*徐火炎 (2005) 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 2(4): 31-66。<br>
*蔡明惠與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77:125-156。
 
第13週
5/13  <b>科技與社會</b><br>
*Cowan著、楊佳&#63919;譯(2004)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見吳嘉苓、傅大為、&#63817;&#64026;&#63987;編,科技渴望性別,頁99-130。台北:群學。<br>
*林崇熙 (2001) 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 34-58。 
第14週
5/20  <b>都市化與都市生活</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二十章<br>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區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閱讀範圍:頁179-225) 
第15週
5/27  <b>社會運動與集體行為</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二十一章<br>
*范雲 (2003)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第16週
6/03  <b>社會變遷與全球化</b><br>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 第二十二章<br>
*夏曉鵑 (2002)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頁1-27, 229-25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7週
6/10  <b>期末綜合討論</b> 
第18週
6/17  <b>期末考試</b>